在线答疑
东风中学 刘丽红
如何在科学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积极地去学习,调动自身的内在潜能,不时完善和提高自身科学素养。而科学课正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在掌握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那么,在科学教学工作中老师应怎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言,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可通过大胆猜测实验结果、讲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思维,这样探究活动就开了好头。如:我在上“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盐”时,问:“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盐能溶解于水,那你认为一定量的水能无限制地溶解盐吗?”有学生说能,有学生说不能。我告诉他们肯定不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 100毫升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这下,同学们就说开了,有的说70克,有的说40克。最后我说:“要想知道100毫升水的究竟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为了弄清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劲。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调动了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自然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有效性提问,让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有效性提问”指的是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起点,让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如我在上《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36克盐已完全溶解于这杯水中了,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我们能让溶解于水中的盐再出现在我们眼前吗?”由于同学们知识掌握不够,他们大多数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认为能。接着我又再追问了一句“肯定能,你能想出什么好方法让盐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请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同学们一下子热情高涨,纷纷讨论了起来。
三、精心制作课件,使所授知识更加直观、形象
在科学课堂里有些知识是不能通过实验来解决,这时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教学。即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把声音、图片、插图完整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现代的教育技术服务辅助教学活动。如我在上《听听声音》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引导他们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别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
四、精心设计实验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面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而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如我在上《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这一个实验时,最初我想我们这里的学生由于以前条件受限他们从未动手做类似实验,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我打算只是我做演示实验,让生通过观察了解到这一过程和知识就行。但又想到在这所有的课程中,学生对科学课的热情很高,如果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是,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实验准备后,课上给他们强调了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让他们自己动手做。那一节课同学们从做中学,表现相当好,顺利完成了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使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中获得了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信以后同学们对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浓。
五、赏识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 赏识,是为师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师生之间往往就会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这期我教四年级的科学课,其中有一个叫刘玉涵的男生,生性好动,不但自己不认真听,还经常去影响别的同学,使得上他班的老师感到头疼。他的座位也常从一排调到了最后一排,又从最后一排调到第一排。在我的课上他也是这样的表现。批评他,他面露不屑;课下与他谈话,他表示要改,但过后仍我行我素。有一次上课,因为大家都在思考该用什么办法分离食盐和水,他也出现了短暂的安静。我及时抓住他这短暂的安静,在将要做演示实验之前我长称赞他今天表现好,能和同学们一道动脑想办法分离食盐和水,为了鼓励他的进步,我特让他协助老师来做分离盐的演示实验。从那以后的课堂,刘玉涵不再是我分心的焦点。我想他应该是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的欲望吧。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上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
线上教学如何布置科学作业
作业布置是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科学课的学习和作业布置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意识的培养,使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本文从精心设计课前作业、合理安排课堂作业、认真组织实验作业和匠心安排课后思考作业四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小学科学课作业布置的技巧与方法。
,一、精心设计课前作业
科学课的课前作业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去预习课文,没有挑战性的作业往往会导致学生丧失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那么,究竟从哪几个方面去精心设计课前作业呢?
(1)科学教师布置课前作业需要引导学生独立发现科学问题。如在教学《我们的食物安全吗》课前时,让学生事前到各个超市去实地查看食品袋上的保存期限,为上好本节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科学教师布置课前作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物体的特征。如在教学《神奇的水》课前,让学生观察为什么房屋的墙根底部会有湿气现象,为本节课中“毛细现象”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科学教师布置课前作业需要提升学生科学制作的动手能力。如在教学《肌肉》这节课前,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和要求,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通过制作初步了解了手臂各部分的作用,使同学们对肌肉的作用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
(4)科学教师布置课前作业需要学生乐于从事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养蚕》这节课时,正值春季,也是养蚕的好时候,就提前要求学生养蚕,并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每天的观察日记,为本课的教学提前做好铺垫。
二、合理设计课堂作业。
合理设计课堂作业类型,把传授科学知识点作为教学目的,课堂作业力求做到精选、适量,使学生愿意做,乐于做。在顾及学生学情和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不仅在课堂练习册中选择适合学生的现成作业,而且可以自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鲜”作业。授课教师通过设计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多种题型,在知识点的安排上尽量做到少而精,学生依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只要打“√”和打“×”或填写少量词语即可完成。对一些实验操作题,采用连线题或排序的方法设计课堂作业题,将实验操作过程通过连线或排序的方式让学生来练习,使学生通过作业熟悉实验方法和操作程序。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完成课堂作业,授课教师应在每节课堂上留给学生相应的作业时间。
三、认真组织实验作业。
小学的科学实验是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实验教学效果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是难以掌控的,既能让学生自主实验,又能让学生有获得感,授课教师就必须要认真组织实验作业。通常学生的实验作业分为课前实验作业、课堂实验作业和课后实验或实践作业。
(1)课前实验作业。通常我们认为实验与课程教材同步,且最好在实验室做,能够更好地取得实验成效,但事实上针对不少的简单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提前做,使学生养成初步独立实验的能力。
(2)课堂实验作业。对于需要在教
师演示引导下完成的实验或在实验中要学生注意安全的实验,通常安排在课堂上来完成。(3)课后实验或实践作业。这类作业通常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用所学过的科学知识来揭示所发生的一些现象或进行体验。
四、匠心安排课后思考作业科学的本身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阶段,而要提出问题,就必须在思考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授课老师课堂上不是要讲多、讲透就好,应该力求讲少、讲精。一堂课结束了,一节课的知识也就讲完了,但如何延续学生的课后思考呢?我认为安排课后思考作业要讲究技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安排课后思考作业:
(1)对所学的科学知识点设计总结性的思考题。如:这节课,我们主要学到了哪些知识?了解了什么科学现象等。
(2)对所学的科学知识点设计应用性的思考题。如:我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人们逃离火场要匍匐前行,并用湿毛巾捂着鼻子呢?
(3)对所学的科学知识点设计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思考题。如教学《空气的性质》这节课后,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你能利用空气的性质,设计一件物品让空气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吗?
(4)对所学的科学知识点设计拓展性和发散性的思考题。如教学《降落伞》这节课后,学生们必须还要做实验,将两张质地、大小、厚薄相同的纸,一个平展,一个揉成团,同时在同一高度松手,让它们自由下落。让学生们思考哪一张纸先落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